高原牧区生态修复措施(高原生态农业)

2024-07-02

坝上高原主要种植作物

1、该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场和林地。坝上高原的草场是内蒙古高原草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场面积广阔,产草量高,是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坝上高原的林地也是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这些林地主要由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构成,主要树种包括杨树、桦树、松树等。

2、是可以种植的。坝上草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1200米一1400米之间,沿坝有许多关口和山峰,最高在海拔二千五百米以上。气候:坝上届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多风、干旱是坝上最明显的特征。坝上年均气温1—2摄氏度,无霜期90—120天,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3、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4、在西南高原春秋荞麦区,因参加商品流通的苦荞不及总量的 20%,大量苦荞处于自产自销的原粮“自我消化”过程,扣除流通商贩中间获利,种植苦荞的农民得益不多,种植劲头不大。

5、坝上草原自西向东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以东,河北省丰宁县黄旗镇坝梁以北,河北省围场县最北端的机械林场镇坝梁以北,过界河后进入内蒙古界的乌兰布统草原。均属于坝上草原范围。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为围场坝上、丰宁坝上、张北坝上和沽源坝上等区域组成,是内蒙古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6、而增加鲜食玉米的收益,选用对路的优良品种是关键。糯玉米是鲜食玉米的优选品种。稻谷分早稻、中稻、晚稻,一般所谓的种双季稻是指早稻和晚稻,早稻收割时间7月中下旬,晚稻为10月中下旬;中稻也就是所谓的一季稻,9月中旬收割。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法律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法律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有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对于黄土高原,与环境即将变恶劣,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法律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有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

而解决该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重建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巨大调节功能,迅速恢复植被。二“土壤水库”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表明2,堆积的成壤过程形成非凡的黄土高原“土壤水库”。

我们认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必须跳出传统框框,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工程、淤泥坝系及必要的挡土墙,变沟壑为平地;也包括人工定向爆破等措施,使一座座高耸的峁峁梁梁填充沟壑,变坡地为相对平原。同时,辅以必要的生物措施。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等多个国内外水保项目。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西北荒漠化...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2、水土流失主要地区黄土高原及南方低山丘陵,荒漠化主要地区西北地区,我国三大酸雨分布区长三角、珠三角及西南地区;土地盐碱化最为突出的是华北地区。

3、现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寒潮 洪涝灾害 土地荒漠化、寒潮、雪灾。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区:东北地区:主要灾害有风灾、农作物病虫害,冬春季的冬小麦干热风、春旱、雪灾、冻害、雹灾,夏秋季的森林灾害、洪涝、泥石流。

犏牛的农繁牧养犏牛

对牦牛实行农繁牧养生产方式,将牦牛繁育活动安排在农区, 提高了母牛的繁殖效率,。由于农区为牧区提供用来育肥的公犊牛。这样,就可以减少牧区母牦牛的饲养量。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母犊,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犏牛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提高牧区的经济效益,还能通过农繁牧养模式,减少对低价值公牦牛和生产性能低的母牦牛的依赖,优化畜群结构,减轻草场负担。农区成为繁育基地,母牛的繁殖效率提高,牧民的乳制品需求也能得到满足。然而,考虑到牧民的传统习惯,适量饲养母牛以满足喝奶需求是必要的。

改良后的犏牛二年育肥出栏,不仅优化了畜群结构,减少了公牛数量,而且有利于牧民增收,减轻草原压力,提升产品价值。通过杂交改良,犏牛成为适应高寒环境的优良品种,对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有显著贡献。

优点:在青藏农区繁育的犏牛,由于其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由于犏牛中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大大提提升了肉用生产性能。犏牛公牛犊生长快个头大,肉用性能较好,可以把它由农区转移到海拔更高的牧区去,当做快速育肥牛来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