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尺度)

2024-09-14

生态环境设计的城市尺度的生态设计案例

1、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于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通过一系列策略实现生态、环保与居民生活的和谐共存。以下是对常州北港生态小区规划和昆明“家天下.-滇池畔湾”生态别墅区规划的概述,旨在展示如何在不同尺度下实现生态设计的目标。常州北港生态小区,位于北港新城,总用地面积49公顷。

2、对于城市尺度的生态设计,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处于北京生态保护带中,又是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第1号楔型绿地,原生植被比较好,有大面积自然湿地,人口密度小,城市化程度低,可保持园区自身碳氧平衡。因此,根据园区自然生态的现状特点,城市生态主干网络可以生成比较典型的车轮式自然生态安全网络。

3、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 保护场地原生态的植被和水面。(2) 通过植被布局和配置,提高该地块的绿量和植被的生态功能。同时构建局部植被网络或小型植被斑块,并与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连通。(3) 利用生物净化技术处理污水和雨水,用于营造人工湿地景观,或用于洗车、冲厕、浇花。

城市设计是否只关注城市中特定的尺度与层次

不是的。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城市设计的宏观层次包括在一定区域内的城镇分布;城乡一体化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的格局与形态、功能组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分区特色与舒适的环境、城市出入口、土地利用与活动场所等。

总的来说,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虽然都涉及社会、文化和空间设计,但在操作层面,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以不同的尺度和深度影响城市的整体面貌。

其次,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注重层次性和等级性。在城市规划中,不同功能、不同地位的建筑被赋予不同的位置和高度,形成鲜明的空间层次。明清北京城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紫禁城位于城市的核心位置,其高大的城墙和巍峨的宫殿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城市设计是从城市的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人对城市生活、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满足。在城市空间的营造中,注重的不是经济因素,而是空间和环境的舒适度与可欣赏度。城市规划强调城市的硬性指标,而城市设计强调的是城市的软性指标。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城市意象”五要素是指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出自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凯文·林奇的代表作《城市意象》,书中重点讲述了城市的面貌,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路径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如街道、小巷和运输线。边界往往在视觉上引人注目,但是难以穿越。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这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如何结合景观设计将城市综合体设计的更有品质

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运用对建筑群体的深度表现打破传统建筑立面概念,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使建筑群体成为景观的主体,同时又承载着城市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

2、我认为,植物形态是自然空间里的血脉,设计师可以提取优良的植物形态,结合怡情感、时尚感、生态感、浪漫感来做出相应的主题设计。例如谷歌总部办公大楼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师汲取了树叶的元素,内部的功能分区就像树叶的叶脉所呈现出的肌理。

3、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包括供水、供电、通讯、道路、交通等,为市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如公园、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提高城市的人文品质。 绿化与环保:重视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国际景观设计:景观与城市环境设计内容简介

《国际景观设计:景观与城市环境设计》是一本深度探讨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师角色的重要著作。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如何通过景观与城市环境设计,构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交流。它重点关注城市设计的三个层面:城市尺度、区域尺度以及具体细节和材料的选择,以此揭示它们在塑造空间形态和功能中的相互影响。

这本关于国际景观设计的专著,名为《Urban Design》,由中国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其国际景观设计系列书籍之一,于2011年9月1日首次发行第一版。书籍以简体中文编著,内容丰富,共计183页,适合深度学习和研究。书本采用16开本设计,尺寸为28厘米宽、16厘米高,厚度6厘米,方便携带和阅读。

本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增强其生态功能,并促进社区的活力。它强调了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和环境责任的承担,提倡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方法,旨在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