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空间句法是关于构形分析的通用原理和方法,所以构形的普遍存在也预示着空间句法的普适性。现有研究成果即证实,空间句法已突破了建筑学的研究范围,在考古学、信息技术、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等领域皆有广泛应用。
1、李立在建筑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他的主要作品和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李立出版了《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一书,以江南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乡村聚落的形态、类型及其演变过程,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在研究领域,他专注于对中国村落空间的认知、解析与优化,主持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从2007年开始,李立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实践,特别是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关注场地特征、公共空间营造、空间连接与体验。
3、荣誉与奖励:李立先生主讲的《形态构成》课程荣获了2005年校级优秀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的荣誉。作为主要参与者,其教学成果“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化教学”于2007年获得了校级二等奖。
4、他从2007年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在公共建筑设计尤其是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场地特征、公共空间营造、空间连接以及空间体验是他的主要关注点。李立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奖等重要奖项。
5、李立教授,一位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杰出校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专注于正交拉丁方(幻方)的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共有16篇论文在诸如《数学进展》和《数学季刊》这样的权威期刊上发表。
同济大学的建筑系以其广泛的招生范围和专业的设置吸引着众多学生。该系提供多种本科专业,包括建筑学(学制四年,自2010年起实施)以及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同样为四年制,自同一年开始。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此外,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与多家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和建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
自同济建筑系成立以来,其学者们秉持着理性和务实的精神,不断推动创新,坚决不受潮流所左右。在面对全球各地的建筑思潮时,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和独立的思考,接纳多元,兼收并蓄,精挑细选,这种独特的学术特质和传统塑造了该系的鲜明特色。
1、段进,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与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工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学科带头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2、方创琳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城市群发展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城市(群)人地系统耦合机理及空间分异规律,创建了城市人地耦合圈理论与耦合器调控方法,提出了城市群自然成长的基本规律与空间组织格局,揭示了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3、刘玉亭、何深静,2008,中国大城市农村移民居住问题的国际研究进展, 国际城市规划, 2008(4),19-23。(CSSCI)1 何深静、刘玉亭,2008,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更新—我国现行城市再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人文地理 2008(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