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石山镍铁矿生态修复(元石投资)

2024-06-08

地质条件与成矿显示的对比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一般是指在地壳浅部(一般小于5km)、较低温度(一般为100~300℃,少数情况下可以大于350℃)和较低压力(一般为n×106Pa)条件下形成的热液金矿床,主要指产于陆相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金矿床,部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可能产于非火山岩中(应汉龙,1999)。

面积达64340km2,岩系总厚度达7~9km,由多层状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构成,共发现14层铬铁矿岩层,单矿层厚0.1~3m,横向延伸非常稳定,可达几十到百余公里,矿层具韵律性,矿石类型有块状和条带浸染状,矿石品位Cr2O338%~53%,储量31亿吨,远景资源量63亿吨。

蓝宝石原生矿含矿层 蓝宝石原生矿赋存于新近纪临朐群尧山组下部橄榄玄武岩中,矿体似层状。矿层厚0.5~3m,在7~15m厚的灰黑色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中,赋存矿层2~3层。蓝宝石原生矿与上下层位的灰黑色致密橄榄玄武岩有一定的层面界线,但野外不容易观察。矿体均见于古火山口附近及火山颈中。

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一般都靠近构造交界处,如在洋底与岛弧间,洋底与克拉通间或洋底与大陆壳间。矿体常为层状,形态规则,与围岩整合接触,并且具有明显的接触界线。成矿时代与第三类矿床相似,均在新元古代产出,而古元古代和太古宙不出现。

区域成矿系统

海相火山岩型铁-铜成矿亚系统 会里拉拉铜多金属矿床是该成矿亚系统的典型代表。成矿主要受河口期火山地堑成矿期控制,矿床赋存于前震旦系河口群落凼组、天生坝组及小青山组细碧-角斑岩建造中。 沉积-变质铜矿成矿亚系统 沉积-变质铜矿成矿亚系统可以邻区的东川铜矿为例。

按照含矿建造岩石组合、矿源场和矿床组合类型(是否含硼矿),可划分出两个成矿亚系统,即里尔峪组的含硼镁成矿亚系统和大石桥组的镁成矿亚系统(表7-6)。

因此,冷水坑及其区域上形成于燕山早-中期且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背景,构成了区域(岩浆矿床)成矿系统。

构造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对成矿物质的话化、迁移和浓集起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将构造、流体、成矿三者结合起来,全面研究构造体制、流体运移系统和矿床形成分布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能从更广、更深层次上认识各类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时-空分布特征。

与I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铜、金等成矿系统则主要形成于中生代,集中发育于170~90Ma。这一时期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也是区域成矿的鼎盛时期,该区绝大部分矿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风化成矿系统则形成于90Ma之后,特别是古近纪以来,它们是沉积成矿系统及内生成矿系统的矿床或矿化岩石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甘肃金昌市金川铜镍矿床

甘肃省金川铜镍矿坐落在甘肃省金昌市,是世界级超大型硫化铜镍矿床,钴、铂、钯、金、银等多金属共生矿物甚为丰富。矿床中镍和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金川镍、铜矿床位于前寒武纪早期中朝克拉通西南龙首山隆起带南侧(汤中立等,1987),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相毗邻。 矿区地质 (一)地层 龙首山隆起带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新元古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侏罗系。古元古界呈北西条带状分布,由白家嘴组( )及塔马沟组( )组成。

金川铜镍矿床位于甘肃省金昌市,为世界第二大铜镍矿床,可采矿石几乎占超基性岩体的一半,且含有丰富的铂族元素组分。 区域背景 金川矿区位于华北地台西北部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隆起南接北祁连褶皱系的走廊过渡带,北为地块内部区。 区域重力场呈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梯级带,自南向北场值增高(图1)。

从成矿时代而言,中国岩浆Cu-Ni-PGE矿床主要形成于两个时代:元古宙和晚古生代。除大坡岭、煎茶岭和德尔尼外,成矿岩石均系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

公司位于中国西部河西走廊的工业城市——甘肃省金昌市,矿区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度为1500米至18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南距欧亚大陆桥——兰新铁路线22公里,厂区铁路与之相连,铁路、公路运输便利。

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镍矿,是我国最主要的镍矿,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多金属共生的硫化铜镍矿床之一。